电话/传真:0817-5630179    
邮编:637000
联系QQ:459695169
邮箱:459695169@QQ.com  
网址:www.ncysyh.com
地址:四川省南部县南隆镇太洪村

   新闻中心
  • 南充艺术焰火燃放公司简述花炮的来历
    发布时间:2012-4-4 新闻来源:四川焰火燃放公司浏览次数:
     

     火药,又被称为黑火药。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。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成就。火药在适当的外界能量作用下,自身能进行迅速而有规律的燃烧,同时生成大量高温燃气的物质。


        在黑火药问世的隋、唐时期,有人把黑火药装入竹筒,利用火线点然使之爆炸,这就是早期的竹筒爆竹。人们在燃放 爆竹时,常发现爆竹顶部有喷火现象,受此启发,制造出了喷花,即早期的烟花。到了宋代,我国烟花爆竹产品的品种繁多,并且具有烟、火、光、声等各不同。南宋时期国内已开始举办多种大型烟花晚会,当时的许多烟花爆竹 制作技术一直沿用到今。


        较早的“爆竹”,是火烧竹子所发出的爆裂声。 《荆楚岁时记》载:“燃火投竹,爆破有声,能辟恶魔”。


        唐朝初年,孙思邈(公元581-682年)记叙了把硝石、硫磺、含炭物质混合在一起创造火药的“硫磺 伏火法”。


        传说孙思邈曾隐居浏阳。浏阳城东历来有“孙隐崖”、“洗药桥”等地名,有“升冲观”,如今还新建有“思邈公园”。


        唐初,“花炮始祖”李畋(生于公元601年)为驱除瘟疫,将火药装在竹筒中,用引线点燃起爆,发出更大的响声和浓烈烟雾,驱散山岚瘴气。这是“装硝爆竹”的雏形。


        宋代,民间开始用纸筒装裹火药,并用麻茎编结成串,做成“编炮”。这种传统工艺一直延续近千年。


        清康熙《浏阳县志》记载:“后人卷纸作筒,实以硝磺,名为大爆竹,馈遗者,号曰春雷。往岁小除夕,响声不绝。”


        ——在此,爆竹已广泛用于送旧迎新、婚丧嫁娶等场合。

    本文由四川焰火燃放公司整理发布,了解更多请登录http://www.ncysyh.com

     

    分享到:



    上一篇:音乐焰火为焰火艺术树立了里程碑
    下一篇:拉动烟花的文化经济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